儘管中央銀行暫緩第八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但既有政策已讓房市掀起「借貸荒」。《經濟日報》獨家數據顯示,近三年全台預售屋市場累計成交金額突破5.4兆元天量,其中2024年更以單年2.37兆元改寫歷史新高。在這場資金緊縮與剛需爆發的拉鋸戰中,建商正透過「金融游擊戰」殺出血路。

北中雙雄撐起兆元市場

數據顯示,2022年全台預售成交1.3兆元,新北市以2624億元奪冠,台中市2466億元緊追在後;2023年總銷暴增32%達1.72兆元,新北、台中分別衝上3900億與3497億元;2024年更出現井噴行情,2.37兆元成交額中,光是新北4204億與台中5249億,雙城聯手貢獻近兆元規模。

「這根本是金融版的『搶灘登陸』!」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形容,現行銀行道德勸說自主改善計畫持續至第三季末,迫使建商祭出特殊對策。目前交屋案場普遍提供4-5家銀行方案,更出現罕見的「農會貸款」選項,透過分散額度避免客戶遭銀行拒貸。

資金調度上演極限操作

業界人士透露,新建案常見「3+2」金融套餐:3家商業銀行搭配2家農會信用部,甚至有建商預留「替補銀行名單」。這種類聯貸模式讓單一銀行承作量控制在10戶以內,巧妙規避金管會「單一建案集中度」監管。

值得關注的是,寬限期政策出現質變。多家銀行對非首購族採取「到期不展延」策略,強制回收本金。據央行最新統計,全台房貸寬限期適用比例已從2021年高峰的42%降至28%,顯示資金回收壓力加劇。

剛需族陷入兩難困境

市場出現明顯M型化發展,首購族尚可維持8成貸款,但換屋族普遍面臨「6成天花板」。曾敬德指出,名下已有房貸者,新購屋貸款成數平均被砍1.5-2成,且利率加碼幅度達0.25-0.5個百分點,形成「買得起卻貸不到」的詭異現象。

面對這場資金攻防戰,金融業者建議購屋族應提前半年進行「財務體檢」,包括清償信用卡循環利息、降低信用餘額度使用率,並優先選擇與建商有合作關係的銀行。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房貸配給制,正悄悄改寫台灣房市遊戲規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