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房價高漲,許多父母選擇透過「贈與」協助子女購屋或累積資產。然而,贈與稅的免稅額規則看似簡單,實務上卻暗藏7大常見誤區。本文透過關鍵數據解析與真實案例,帶您避開國稅局的查稅風險。


📊 贈與稅免稅額關鍵數據表

項目 法規重點 常見誤解
免稅額度 每人每年244萬元(贈與人為基準) 誤以為「每個子女」各享244萬元
計算週期 曆年制(1/1~12/31) 誤解為「首次贈與後1年內」
贈與標的 現金、不動產、股票等均適用 誤以為僅限現金
不動產計價 土地公告現值+房屋評定現值 誤用市價計算導致超額
夫妻合併額度 各自244萬元(共488萬元) 誤用單一帳戶轉帳導致超額

🔍 7大誤解解析+實務案例

誤解1:免稅額僅限現金贈與

正解:不動產可分年持分贈與

案例:陳爸爸將市價1,500萬元的房子分6年贈與給兒子,每年贈與1/6持分。因土地公告現值+房屋評定現值每年約200萬元,6年內可完成免稅移轉。


誤解2:不動產以市價計算價值

正解:按「公告現值+評定現值」計稅

案例:王媽媽贈與市價2,000萬元的公寓給女兒,但土地公告現值800萬+房屋評定現值200萬,合計僅1,000萬元。分4年贈與(每年250萬)仍會超額,需分5年才能免稅。


誤解3:贈與免稅額「每次」244萬

正解:全年累計不得超過244萬

案例:張先生於2023年3月贈與兒子100萬元,同年10月再贈與150萬元,合計250萬元需申報繳稅(超額6萬元)。


誤解4:免稅額採「周年制」計算

正解:嚴格採曆年制(1/1~12/31)

案例:李爸爸在2022年12月30日贈與150萬元,2023年1月2日再贈與100萬元。因跨年度,兩筆皆未超標,合計250萬元仍免稅。


誤解5:每個孩子享244萬免稅額

正解:以「贈與人」為計算基準

案例:林媽媽有3名子女,2023年分別贈與每人80萬元,合計240萬元未超標;若每人贈與100萬元,總額300萬元即超標需課稅。


誤解6:夫妻共同贈與488萬免稅

正解:需分開帳戶轉帳

案例:周先生用自己帳戶轉488萬元給兒子,其中244萬屬先生免稅額,另244萬視為周太太贈與。若周太太當年未申報,將被追稅10%起跳。


誤解7:所有贈與均需申報

正解:免稅額內「且無產權移轉需求」可免申報

案例:吳爸爸贈與女兒200萬元現金,若不用於購屋過戶,可不申報;但若用於買房需辦理登記,即使未超額仍須取得「免稅證明書」。


🛑 贈與稅務高風險提醒

  1. 跨年度規劃:善用曆年制特性,分散贈與時點。
  2. 資金流向證明:避免大額現金提領,保留轉帳紀錄。
  3. 不動產分年贈與:需同步計算土地增值稅成本。

📌 代書實務建議

「贈與稅規劃需『跨稅種整合』,例如不動產贈與可能涉及土增稅、契稅等。建議提前3-5年布局,並諮詢專業代書設計分年移轉方案。」


透過正確理解法規與提前規劃,贈與不僅能傳承財富,更能有效節省稅負。若有複雜資產配置需求,歡迎預約專業稅務諮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