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鉅軒代書
你有沒有在簽下斡旋金後,躺在床上不停自我懷疑?
「我是不是衝動了?」、「我是不是買貴了?」、「我可以反悔嗎?」──斡旋金這個從幾萬元到十萬元起跳的小數字,往往在激情過後成為購屋人最沉重的心結。
在台灣,斡旋金制度夾在「怕買不到」與「怕買錯」之間,成了讓買賣雙方角力的第一步。房仲一句「今天不下斡旋,明天就沒了!」,常把買方推往倉促決定。但真相是:簽了斡旋並不等於你徹底放棄所有選擇。關鍵在於你知道哪些權利、哪些時機可以運用。
斡旋金的法律地位 — 不等於正式契約
很多人擔心:「下了斡旋就一定要買嗎?」答案不是絕對的。法律專家指出,斡旋金多數情況下屬於「要約」(offer)階段,若賣方尚未書面承諾,買方仍有撤回或變更要約的可能。但注意:具體能不能撤回,得看你跟仲介/賣方簽的斡旋契約條款是否有明文限制,例如是否載明撤回需扣某些作業費等。
實務上,多數仲介會在斡旋書裡寫明「賣方承諾前,買方可書面撤回」,但往往伴隨些許扣款或行政手續。懂得看條款,就不會在情緒上被壓垮。
成功改價的三大關鍵:時機、理由、態度
想把出價往下調,單靠「後悔」通常行不通。資深房仲分享三個高勝率要素:
- 反悔時機:越早提出越有機會。簽斡旋後 24 小時內溝通,比隔三天才說要改價來得合理且有說服力。
- 合理理由:用客觀事實說話—銀行鑑價低於預期、發現重要屋況問題、或出現更佳可比成交案例,勝算大。
- 溝通態度:不要對賣方或仲介叫囂!請務必理性、尊重且具體地提出數據與後果(例如:若不降價我恐無法取得貸款),比較能促成協商。
一位買家分享案例:原本想砍價 50 萬,最後雙方各退讓 25 萬,靠的就是「先提出事實(銀行鑑價)→說明無法取得貸款的後果→提出替代方案」。
破解房仲常見話術(別被恐慌推著決定)
「這間很搶手,已經有十組人在看!」這類話術目的只有一個:催你下斡旋。對策很簡單:
- 自行查實價登錄與區域成交天數,不盲信口頭說法。
- 要求房仲出示「其他出價證明」或在斡旋書加註條款(例如:若無他人出價則某時限後自動降價)。
- 以資料說話:若房仲宣稱熱門,你可以要求具體的看屋紀錄或出價紀錄(合理範圍內)。
註:在部分都會區,真正「秒殺」的物件比例低,很多房子其實還有談判空間。
斡旋改價的實戰技巧
想談條件或降價,可考慮以下戰術,不只是直接砍價,更能維持交易可行性:
- 條件交換法:要求屋主留下傢俱、家電或代付部分稅費,等於變相降低購屋總成本。
- 銀行鑑價法:以銀行鑑價或房貸預審為依據,證明原有出價會造成貸款困難。
- 房市比較法:準備鄰近、相近屋齡的成交資料,證明你出的價格高於行情。
- 漸進式方案:提出「若不同意降價 X 則終止交易;若同意則簽署新協議」的雙向選項,讓賣方有體面下台階。
最重要的防身術:別用情緒簽下未準備的斡旋
預防勝於補救。下斡旋前,做足這幾件事:
- 靜心深思:不論壓力多大,都給自己至少 24 小時左右的冷靜期。
- 多方比價:至少找到 3 筆以上附近成交紀錄,比對價格合理性。
- 銀行預審:弄清楚銀行預計會核准多少、利率與成數。
- 代書審約:有需要時找代書或房產專家看斡旋條款,避免藏雷。
購屋是人生大事,任何在催促壓力下作出的決定,都值得你多一分謹慎。斡旋金原意是加速交易,但當它變成壓力來源時,就該拿出資料與工具,讓自己回到談判桌上的主導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