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期房貸市場傳出龍頭銀行緊縮貸款條件,除將收支比門檻拉高至2倍,更傳年收未達200萬者購置2千萬房產恐難取得8成貸款,引發「隱形打房」熱議。對此,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直言,此舉實為銀行業自去年第四季啟動的常態化風險控管,「過去市場被低估的收支比標準誤導,如今不過是回歸合理審核機制」。
從1.3倍到2倍門檻 銀行風險意識抬頭
據業界流傳的最新審核公式,月收入需達(房貸月付+最低生活費+其他負債)的200%,年收級距直接牽動成數:200萬維持8成,180-200萬減0.5成,160-180萬降1成,140-160萬再減0.5成,140萬以下最多僅能貸6成。陳碧源透露,此標準早於去年10月由大型銀行導入,近期因首購族申貸碰壁才引發關注。
《東森財經》去年9月調查即發現銀行逐步將收支比從1.3倍調升至1.8倍,當時年收需達100-150萬方能申貸千萬額度。陳碧源更指出,受訪隔日便有銀行業者告知將實施2倍收支比政策,顯見金融機構對房貸風險的重視程度已不同以往。
收支比計算眉角多 扶養人口成關鍵變數
以新青安40年期貸款為例,申貸千萬房產月付約3.1萬元,加上台北市單人最低生活費1.7萬元,基本支出達4.8萬元。按2倍收支比推算,月收需逾9.6萬元(年收約115萬)方符標準,若扶養人口增加,計算基準更需疊加每位家庭成員居住地的最低生活費。
「銀行實質要求的是家庭總收入28%-40%用於房貸,這與國際通行的壓力測試標準接軌。」陳碧源分析,過往雙北市慣用60%收入還貸、其他縣市採30%的寬鬆標準,無形中墊高買方槓桿能力,助長預售市場炒作氣焰。如今銀行端透過精算模型,將40年貸款的還款佔比壓至36%(單身)與28%(雙薪家庭),正是導正市場機制的必要手段。
審核趨嚴衝擊購屋族 估價師:勿過度解讀為打房
對於近期申貸困難的抱怨聲浪,陳碧源強調:「多數案例非真正無法核貸,而是期待與現實出現落差。」他解釋,自去年9月逐步調升收支比後,12月起確實出現明顯適應陣痛期,但此舉有助抑制買方過度樂觀評估還款能力,長遠來看能促使房價回歸合理區間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新制對單身族與多扶養家庭衝擊較大。由於銀行將扶養人口的生活費全數計入支出,單身者缺乏共同還款人分擔,導致可貸成數相對受限,形成另類的「單身稅」效應。市場觀察指出,此政策可能促使剛需買方轉向總價較低的中古屋市場,或延後購屋時程靜待政策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