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鉅軒代書
自 2023 年下半年起,中央銀行祭出第七波限貸政策,雖名為「抑制炒房」,但實際執行三個季度後,不僅讓交易量降溫,卻也讓原本穩健的購屋節奏全面失序。
這場如「化療」般的限貸手術,沒砍到投機客,卻重傷了首購族與自住戶,甚至讓政策實施前的預售買方陷入資金黑洞,恐掀起一波波違約與爛尾風暴。市場專家直指「打錯人」的代價將在下半年全面爆發,呼籲政府儘速調整策略,否則後果恐難收拾。
限貸竟「回頭開刀」!預售交屋潮恐成房市引信
過去的預售屋買方,在政策上路前就已簽約,但如今交屋時卻發現貸款成數被限縮,不得不臨時籌備更多資金。這種「溯及既往」的作法,不只違反基本金融邏輯,更讓不少家庭陷入違約邊緣,面臨斷頭與法律糾紛風險。
高價宅定義脫離現實 台北首購變成豪宅客?
目前高價宅的門檻設定,早已無法反映房市現況。以台北市為例,一戶 50 坪的新成屋便可能被視為「高價宅」,貸款成數僅三成,等同直接剝奪首購與換屋族的進場機會。真正想住、不想炒的人,反而首當其衝。
九大後遺症齊發 房市風暴倒數計時
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在 Facebook 發文,盤點限貸令可能引爆的九大後遺症,從個人到產業,處處是警訊:
- 政策回溯效應:已簽約買方無預警被限貸,恐導致大量違約風險。
- 高價門檻錯位:政策設定與市場價格脫節,擴大受害族群。
- 首購、自住族挨刀最深:自備款暴增,實質購屋門檻飆升。
- 建商代銷變通操作頻傳:法人購屋、多人聯貸風氣盛行,交易變形。
- 小宅反遭炒高:投資人轉向低總價市場,首購宅不再親民。
- 人頭戶激增:轉手頻繁、平轉操作,市場透明度降低。
- 金融風險升溫:銀行「變通」審核暗藏呆帳危機。
- 爛尾樓浮現:建商資金流中斷,已有停工案例出現。
- 房仲急凍、產業凋敝:成交量年減近三成,裁店轉業潮成真。
政策不能「一刀切」 自住換屋需求該被尊重
「打房不是打人,限貸不是懲罰。」鉅軒指出,政府應針對「已購未貸」者提供緩衝過渡機制,並重新定義各地「高價宅」門檻,將政策刀口對準真正炒房者,而不是一刀切斷剛性需求。
房市不是政治戰場,而是千千萬萬家庭的生活根基。限貸風暴若不適時鬆綁,恐將造成系統性風險。此刻的修正,不是妥協,而是為人民與市場共同爭取一線生機。